“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今年以来,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凝神聚力守底线、保民生、促振兴,聚焦困难群众、特殊群体和民生关切,努力把一项项民生暖政落到实处、把一桩桩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精心绘就红泥湾镇幸福民生新画卷。
党建引领下实功,宣政扬策拓“广度”。政策宣传是落实民生工作的重要途径,为深化社会救助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红泥湾镇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党员尽责、党群融合,探索创新主动发现、精准救助、应救尽救无缝衔接的“党建+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有效激发党建红色引擎,持续提升党组织的引领力和凝聚力,筑牢民生保障底线。持续创新政策宣传方式方法,通过党员干部上台“讲”、发放政策明白卡“宣”、村社微信群“推”、村务公开栏“晒”等方式,多渠道广覆盖宣传社会救助政策,真正使党的各项民生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年以来,全镇开展业务培训6期,覆盖参训人员150余人次;开展集中宣讲12次,入户宣传10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
乡村振兴多举措,富民增收加“速度”。严卡“守底线、保稳定、抓发展”三个关口,用好“5+2”机制,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做好动态监测帮扶。坚持以“强产业、促增收”加速振兴步伐,先后招引广州白云山药业等15家企业入驻,充分发挥以中西药材、食品加工、艾产品产业为框架的乡村振兴产业园带动优势,持续擦亮宛禾香、承善堂等“红产名片”,1630余名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锚定“稳粮转型增效”目标,聚力“稳面积、提单产、强带动、保收益”,保持耕地面积高压态势,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3万余亩,累计流转耕地3.1万余亩,招引培育龙头企业13家,发展规模化农民合作社48家。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不松劲,实施管护美丽乡村项目7个,开展乡村振兴、公益事业项目23个,安装修缮路灯1710余盏,新建修缮道路61公里,疏浚沟渠河道73公里,植树1.2万余棵,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全篇布局、全力以赴。
兜底保障出实招,解急救难增“力度”。兜底保障是做好民生工作的第一要务,红泥湾镇始终坚持“应纳尽纳、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退尽退”工作原则,以镇村服务“零距离”、社情民意“零盲点”、关爱帮扶“零缺失”为目标,对辖区内符合认定条件的低保、特困等困难群众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充分发挥出救助政策的最大功效,并常态化落实动态监测,进一步确保民生底线兜得住、兜得准、兜得牢。同时,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以日常走访摸排为抓手,及时了解、掌握各村(社区)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急难情况,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确保政策主动告知、对象主动发现、信息主动公开。今年以来,全镇新纳入农村低保对象85人、低保边缘对象45人,特困分散供养新纳入16人,受理临时救助共59人。
便民服务求实效,关心关爱升“温度”。民生工作千头万绪,红泥湾镇始终将高龄、残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特殊群体作为重点,通过“走进来”和“走出去”工作模式,全力推进便民服务工作。以镇便民服务中心为主阵地,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热心接待询问、详细说明指导,实现群众“一站式”业务办理。以广大党员干部为主力军,主动“走出去”,结合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重点工作,主动融入特殊人群中,通过入户走访、数据筛查、定期核查等方式,更好地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截至12月,全镇240名80岁以上高龄老人、2011名持证残疾人、466名特困人员、1673名低保对象、240名低保边缘对象和16名孤儿及64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范围,全年落实救助资金达820余万元。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宛城区红泥湾镇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围绕当前民生工作新目标、新任务,全面学习、准确把握,始终兜牢民生底线,办好事、干实事、解难事,顺应百姓期待,切实改善民生,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为推动新时代民政事业及宛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邢有军、张杨、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