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

人员查询

|
|
ZHONG  GUANG  SHI  WANG
文章
  • 文章
搜索
中广视网
更多
  • 法税同行提升应诉能力,府院联动共建法治政

    法税同行提升应诉能力,府院联动共建法治政

    为进一步提升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意识,助推法治政府建设,长春铁路运输法院法官应邀走进国家税务总局长春市税务局,从行政审判工作实际出发,就“行政诉讼风险防范与应诉问题

  • 千里运煤路  正义暖心途  ---锦旗背

    千里运煤路 正义暖心途 ---锦旗背

    10月21日,一面鲜艳的锦旗被送到了长春铁路运输法院立案庭,锦旗上绣着“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牢记使命保公平正义”十八个大字。这面锦旗的背后,蕴含着一段当事人千里

  • 情系桑榆  温情慰问--湖北交投鄂西北运

    情系桑榆 温情慰问--湖北交投鄂西北运

    “奶奶,我们来看你啦!”刚迈进房县军店镇小峪村方奶奶家的大门,湖北交投鄂西北运营公司第五党总支的“小水滴”志愿者们齐声说道。老人看着我们的到来心情特别开心,脸上

  • 北新路桥集团北新融建公司双钱一标项目组织

    北新路桥集团北新融建公司双钱一标项目组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为进一步推进项目廉洁文化建设,丰富廉洁教育形式,提升项目职工的幸福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节日文化,9月12日,北新路桥集团北新融建公司

  • 宛城区汉冶街道:开展全国“质量月”诚信教

    宛城区汉冶街道:开展全国“质量月”诚信教

    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产品质量的认识意识,促进全社会对质量的重视和追求。近日,汉冶街道北关社区召集辖区居民、门店商户、企业单位开展:全国“质量月”诚信教育活动宣讲活

  • 南阳市宛城区溧河街道:多举措开展国家网络

    南阳市宛城区溧河街道:多举措开展国家网络

    2024年9月9日至9月15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为进一步宣传网络安全知识、普及网络安全常识、增强居民网络安全意识,营造安全、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南阳市宛城

  • 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南阳市宛城区

    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南阳市宛城区

    9月9日,以“网络安全为人民 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的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南阳市宛城区活动正式启动,同时举办全区网络安全专题培训,深入宣传国家网络安全有

  • 宛城区汉冶街道:开展燃气安全隐患排查 筑

    宛城区汉冶街道:开展燃气安全隐患排查 筑

    近日,汉冶街道综合执法中队联合区燃气专班等相关单位开展燃气安全隐患排查,强力推进“瓶改管”、“瓶改电”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排查过程中,工作人员按照“全覆

  • 宛城区汉冶街道:优质服务送上门 营商、助

    宛城区汉冶街道:优质服务送上门 营商、助

    2024 年 9 月,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汉冶街道积极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万人助万企宣传活动,针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加快电商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电商蓬勃发

  • 南阳市宛城区:“智慧城管”显情怀

    南阳市宛城区:“智慧城管”显情怀

    几分钟前的垃圾外溢,转眼已经打扫干净;下午发现的下水井盖破损,当天就被更换了……如此快速的反应,得益于河南省南阳市智慧城管指挥中心建立起的“智慧城管”平台,它可

详细内容

“北疆文化”重要内涵在长篇小说《匠者》中的体现方式评析

“北疆”是指包括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在内的整个中国北部边疆区域。但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看,“北疆”始终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中心区域。2023年7月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指出,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的“北疆文化”品牌。这一表述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针对“北疆文化”的内涵、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北疆文化”品牌构建、传播和践行的现实路径。朱尖等学者认为“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疆文化的精神标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北疆文化是涵盖内蒙古地区诸文化类型且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1]北疆文化是自古以来北疆区域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涵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渔猎文化、红色文化、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等内容对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学界对“北疆文化”的学理阐释精辟且准确,但如何能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广大民众理解、接受、支持“北疆文化”建设,似乎学术论文和报纸文章就效力有限。此时,赵海忠先生长篇小说《匠者》[2]的出版,为“北疆文化”的内涵阐释和公众传播提供了可读、可思、可想的另类途径。《匠者》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背景,写了村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几十位个性鲜明的人物为这座北疆村落增添了无限生机,也将匠人对于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工匠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匠者》体现的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世代栖息在草原这一特定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历代不同族群人们共同创造的、以游牧及狩猎生产方式为主而产生的一系列文化。”[3]依据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的最新统计结果,自2023年开展基本草原划定调整工作以来,内蒙古最新确定基本草原面积达7.3亿亩。诞生于北疆草原的草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倡导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理念,体现热烈奔放和勇猛刚健特质,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特色文化。

《匠者》体现了北疆草原的美丽和辽阔。杏村往北一百里,就是牧区。这里的草原别有一番美景,“季节已是深秋,草原一片红黄。难得此地辽远开阔,视线尽头,足在百里之外。今年雨水大,草长的好,枯草厚厚的,看不见地皮。头上有鹰雀,地下有鼠狐。远处两只野兔,跳着打斗,不知雌雄。”[2]327“草原上,不时有野兔、石鸡、黄鼠蹿出。野兔一出来就是一个飞奔,身体像抽住了筋,扭着花儿表演。石鸡嘎嘎叫着躲藏,却又走不快,肥肥的身子就在眼前。黄鼠并不怕人,双目如豆,直立起来,好像要与二人比身高。”[2]189民地与牧区交界处,“天上有金雕盘旋,像‘二战’时期空降伞兵,越聚越多,越来越近。”[2]32多年后,炮兵营长说起杏村附近的草原,还忍不住感慨:“不说别的,辽阔呀,外地人稀罕。八九十座蒙古包,游客们出去进来,看星星,看月亮,不睡觉。”[2]420

《匠者》体现了北疆民众的豁达和勇敢。牧民性格豪爽、热情开朗,“哈斯在买卖规则上有所坚持,在钱上面不计较,几次讨价还价就随了唐贩子,算总账,还是唐贩子占便宜。”[2]325七鼓匠和三画匠与狼群斗智斗勇的场面,即写出了狼的狡猾算计,也体现了二人的机智勇敢。“头狼是一只壮年公狼,在足足五分钟的时间内,它命令所有的狼一动不动,观察判断对方。”“在头狼带领下,狼群开始快速奔跑转圈。几圈下来,沙土飞扬,遮天蔽日。”[2]31“突然,狼群停止攻击。有经验的人知道,下一波,狼们就要下狠嘴,出狠爪,取得决定性胜利。”[2]32读者通过字里行间的紧张氛围,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草原的空旷和狼群的咄咄逼人。

《匠者》体现了草原人民的追求和信仰。敖包就是草原上人工堆成的“石头堆”,早期也有沙土或树枝垒成,但现存的基本为大小石头堆砌。敖包起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在辽阔的草原上做划分和标识的作用,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人们路过敖包,都要进行简单的祭敖包仪式。唐贩子在和哈斯经过多次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交易后,“迈着小短腿,登上敖包山,一边围着敖包转,一边捡些碎石加上去。”[2]325希望自己的虔诚可以带来好运,生意兴隆、幸福平安。

二、《匠者》体现的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一种深植于自然环境中的文化形态,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农业生产劳动、社会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农耕文化凝聚着数千年来先辈们的智慧与艰辛,是我们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匠者》虽讲述的是手工艺人的故事,但并未脱离我国北疆农村的生产生活实践,乌兰察布高原的农耕以旱地农业为特色,这与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

《匠者》体现了农民对泥土的尊重和热爱。小说以匠人文化展现了中国北疆的地域文化,主人公们虽为匠人,也属农民。农忙时耕种,农闲时从事各种手艺行当,直至能够以技艺折算工分,成为“全职匠人”养家糊口。当愣韩通过拜师学艺、辛苦摸索终于找到抹墙的技术要领之后,队长告诉他“每天记十二个工分,其他小工记十个工分”时,他“十分满足,且退且离开。”[2]285杏村早期的匠人大多脱胎于耕种的农民,能劳作、有技能,成为这些匠人引以为荣的特殊身份。北疆的乡村是神秘而美丽的,北疆的泥土是亲切且厚重的,愣韩和他的伙伴们在挖土、穰泥、铲泥、抹房的过程中,感受着“泥土的厚重,草根的缠绵”。杏村居民从不吝惜对家乡的赞美之词,在他们眼中杏村的土地不仅给予了父辈和子孙生存的必要条件,还为大家打开了美好未来的想象空间。三画匠发现“这两片土地和中间的‘丫’字形路,组合起来像一个巨大的蝴蝶。”[2]7三画匠也曾对大鼓匠说“颜料取自草木泥沙,本是干净的。”[2]9

《匠者》体现了游子对家乡故土的思念。1988年夏,大鼓匠走不动了,梦境中常常出现杏村的人物和往事。于是,财力雄厚的他便以杏村为主,专门收集乌兰察布高原的民间用品和工匠器具,并自建了一个文化博物馆,用以表达对年轻岁月和旧人往事的怀念。为了能感受家乡的气息,聆听家乡的趣闻,大鼓匠承担“往返路费,一应开销”[2]392邀请马裱匠、八木匠、霍铁、古车豁子、田老太夫妇、二鼓匠、七鼓匠、三画匠、愣韩、郝裁缝等杏村的手艺师傅们来上海看看。虽然简亦繁和那如这“像归拢一批草原野马” 般将众人带出上海火车站,但二人的内心仍是无比激动和开心。随行带来的古物、旧件,也许是送给大鼓匠最好的礼物,能稍许慰藉他对家乡故土的思念之情。

三、《匠者》体现的红色文化

2004年7月,刘寿礼先生正式提出“红色文化”[4]的概念,他所指的红色文化主要是红色文艺作品及相关精神。简小文等学者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5]红色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鲜明底色和精神旗帜,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讲好内蒙古故事、树立内蒙古形象的重要文化资源。红色文化为内蒙古各族人民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熔铸了不朽的精神力量,为内蒙古闯新路、进中游,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提供了不竭的奋斗源泉。

《匠者》体现了“军爱民”的事实。炮兵营在杏村附近驻扎后,遵守毛主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要求。“小李有全套锅灶家具,他们自己做饭。”[2]265“饭后洗刷,小李独自完成。”[2]266当三画匠和七鼓匠向小李讨要替换下的军服时,小李慷慨地把军帽和军挎送给了他俩,这令二人“开口大乐,却控制着不出声。”[2]266部队官兵离开时,送村里一面锦旗,上面的大字是:“解放军学全国人民!”郝裁缝带领杏村几个手艺人,连夜赶制了锦旗送给部队,上面写着:“全国人民学解放军!”恰好与部队赠送的配成一对儿。若干年后,当马裱匠、八木匠、郝裁缝等杏村的匠人们在上海街头偶遇炮兵营长、排长、炊事班长时,彼此如知交故友般亲切。曾经七鼓匠捡弹片、大伙儿治打嗝的糗事,如今说来都能让大家开怀大笑。

《匠者》体现了“民拥军”的情感。杏村人对军帽、军挎等物品的热衷,是他们喜爱人民军队、崇拜子弟兵最直接、最真切的表现方式。“村里最早是八木匠背军挎、戴军帽,神气无比。军挎尚有离身之时,那顶军帽,从早戴到晚,睡觉时也面朝天,不摘掉。”[2]264八木匠看着巡回照相的小王给自己拍摄的二寸照片,自言自语:“军帽军挎,世上最棒。”[2]265巧玲看见地里的韭菜就想,给解放军叔叔捏鸡蛋韭菜馅饺子。小李被叫解放军叔叔顿感手足无措,张罗大家一块吃饺子。当部队营长告知要实弹演习时,马队长立刻下达命令“把村中艺人集中到姜皮匠家,随时拥军服务。需要村里支援,你(民兵排长)也直接安排。”[2]267随后回身对部队首长说“军民团结如一人,今天的饭,村里包了。”[2]267“浓浓鱼水情”“军民一家亲”能如此,也足矣!因此当人民子弟兵来杏村驻扎时,全村上下欢呼雀跃,甚至连陈毅元帅的话“军队离不开群众,离不开手艺人”都想起来了。

四、《匠者》体现的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

《匠者》体现的蒙古马精神。“愣韩脑子痴滞,凡事爱追探究竟。”[2]278他看到杏村居民的草建房屋,只是普通土泥脱坯建成,外墙虽抹了泥,但每年经过雨水冲刷,都需要重新抹房。便想着是否能找到一个解决大家房泥困扰的办法,他步行二十几里路,请教外村老人。在稍有收获后,又多次拜访技术员和泥匠二奎子,甚至不惜将老母亲家中舍不得吃的鸡蛋和平时舍不得抽的香烟作为见面礼,赠送给二奎子。作为祖传泥匠的二奎子毫无保留地将抹墙技术传授给愣韩后,“愣韩三拜而别”。[2]281愣韩对泥瓦匠技艺的不懈追求以及对有恩之人的倾囊感谢,恰似蒙古马的执着重义。

《匠者》体现的“三北精神”。三北大地“绿色挺拔”的背后,是治沙人坚实的精神支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人为本、造福人类。短短32个字,浓缩着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三北精神”。杏村全村三四十户,不到百人。马队长曾自豪地说“我有泥匠、木匠、铁匠。前年唐山地震,杏村三五天就加固结实。”[2]272鼓匠队伍搭班合作、谋生养家,时间久了,就由“同事”关系慢慢向“家人”关系过渡。大鼓匠在即将力尽气绝时叮嘱道:“二鼓匠已经成熟,这个班子他会带好的。三鼓匠忙着娶媳妇,找个心好性善的,其他方面就不要挑了。四鼓匠母亲多病,别的药不指望,索密痛可得常备。五鼓匠悟性差,再练也不行,只好做点杂务。六鼓匠是班子的眼睛,可别把大家带到沟里啊。唉!七匠嘛,要是知悔改,就让他入班吧。”[2]18大鼓匠如数家珍般的叮嘱,体现了杏村鼓匠团队平时亲如一家、精诚合作的状态,这也为后来大鼓匠邀请杏村手艺人去上海参观留下了伏笔。因情深而思念,因仗义而慷慨。

此外,作为描写手工匠人的长篇小说《匠者》还体现了工匠精神。2021年9月,工匠精神被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匠者》描写了杏村木匠、鼓匠、画匠、泥瓦匠、皮毛匠等几十位手艺人,杏村因这些匠人而变得生机勃勃、幸福祥和。小说多处描写了匠人对敬业、执着、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追求,如“三画匠先用排笔蘸上雪,在他胳膊上洗出干净的圆面,用嘴唇把小狼毫捋得细细尖尖的,蘸金粉银粉画了一只表,十分逼真。”[2]13三画匠此时还是一个孩子,但一举一动已经能感受到他对绘画的热爱和敬重。姜皮匠送给三干头媳妇的手套,“小到不能再小,软到不能再软,合手到不能再合手,虽是里外毛茬,却集粗朴与工巧为一体。”[2]330由此可见,姜皮匠的手艺精湛和用心之深。

五、《匠者》体现的北疆其他文化形态

早在新石器时代,“北疆文化”就体现出了多元性的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北疆文化的多元性更为突出,包括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及其衍生出来的服饰、饮食、体育文化等诸多层面。”[5]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生息繁衍在北疆大地的众多人群共同建构了“北疆文化”,并为其传承和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匠者》体现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指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代栖息在黄河流域的人们依托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匠者》中的杏村位于内蒙古中西部乌兰察布高原的东北角,西南行三百多公里即达黄河“几”字湾,向北三百多公里就是中蒙边界。二鼓匠自拉自唱:“村里有那一个光棍人,他的名字就叫三河愣……”[2]11曲舒调缓,戏谑诙谐,却能感受到这个名字的独特深意。小说中直接描写黄河文化内涵及影响的片段并不多,但受黄河水灌溉的肥沃土地,滋养着世代繁衍的杏村人和流落至此的外乡人。黄河文化也如血脉般流淌在每一个曾经或现在生活在杏村的民众体内。

《匠者》体现的北疆饮食文化。杏村开荒之时,扬大个父亲小个杨等人“剜野菜、吃树皮、套野兔、逮黄鼠,即使那些酸毛杏,也被他们煮了吃。”[2]187日子虽然艰苦,但好在吃的都是原生态的乡村野味。作者在小说中多处描写了杏村手艺人和吃食相关的故事情节,如“东家媳妇站在窗外远近左右端详,非常满意,笑盈盈做了晚饭,炒山药丝,烙油饼。”[2]3“不大功夫,巧灵和面、切馅儿、擀皮儿、包捏,小屋里这里十个,那里八个,摆满了饺子。”[2]266“一块儿吃饭,大鼓匠把馒头筐子、熬菜盆子、咸菜罐子往自己面前挪,三画匠舀菜拿馒头就费事。”[2]8“只因这几天菜少油寡味,一听说大辣辣,三画匠有些食欲。”[2]25这些场面虽不如山珍海味般勾人味蕾,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匠者》体现的北疆服饰文化。郝裁缝来杏村之前,村里男女老少的衣服都是各家女人自做。“柳叶不知不觉站到外圈,从侧开口女裤的兜子里,掏出硬邦邦的一个卷儿。”[2]10“谁知队长穿了一双家做踢死狗鞋,刚才本想踢古车豁子屁股蛋,不想脚底打滑,鞋头直接踢在他尾巴骨挺。”[2]20“七鼓匠在县上看交流会时捡到一条旧劳动布裤子,将一条裤管齐根剪下,洗净。一头缝死。一头把布边折回来,埋一根结实的布条在其中,缝住。裤腿变成了一个口袋,开口抽拉开闭自如。他用粗针大线配了一个褡裢,不伦不类,甚是可笑。”[2]25郝裁缝来后,杏村的穿衣风格和相关民俗都有了稍许改变,他“用料极其节省,利用大布片的边角布置领子、衣兜等小布片,布纹对得非常合理。”[2]171“村里不管谁家生小孩,郝裁缝都会做一件精致的百家衣送去。”[2]182衣服虽小,却饱含郝裁缝对杏村乡亲的感激和祝福之情,也彰显着淳朴的北疆民俗和服饰文化。

“北疆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稳定的文化传承体系。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的召唤。赵海忠先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匠者》以新颖的视角,灵动的语言,风趣的人物性格,错综跌宕的故事情节,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北疆乡村的风土人情和“北疆文化”的丰富内涵。我们必须承认,完美的作品是不存在的。对于一部时间跨度几十年,人物角色百余个,3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而言,若从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多重角度审视,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从小说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启发思考、开阔视野和想象力、提升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功能价值来考量,《匠者》无疑是一部优秀作品。因为,当读者细细品读时,仿佛置身于那个乡村、那个时代,杏村曾经的人和事都鲜活地跃然纸上。(高兰英 李欣泽)

 


 


在线留言
人员查询
中广视网版权所有
|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投稿邮箱zgszxwz@126.com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豫)字第01159号
|
|
|
|
|
|
|
|
|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600267267
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