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

人员查询

|
|
ZHONG  GUANG  SHI  WANG
文章
  • 文章
搜索
中广视网
更多
  • 法税同行提升应诉能力,府院联动共建法治政

    法税同行提升应诉能力,府院联动共建法治政

    为进一步提升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意识,助推法治政府建设,长春铁路运输法院法官应邀走进国家税务总局长春市税务局,从行政审判工作实际出发,就“行政诉讼风险防范与应诉问题

  • 千里运煤路  正义暖心途  ---锦旗背

    千里运煤路 正义暖心途 ---锦旗背

    10月21日,一面鲜艳的锦旗被送到了长春铁路运输法院立案庭,锦旗上绣着“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牢记使命保公平正义”十八个大字。这面锦旗的背后,蕴含着一段当事人千里

  • 情系桑榆  温情慰问--湖北交投鄂西北运

    情系桑榆 温情慰问--湖北交投鄂西北运

    “奶奶,我们来看你啦!”刚迈进房县军店镇小峪村方奶奶家的大门,湖北交投鄂西北运营公司第五党总支的“小水滴”志愿者们齐声说道。老人看着我们的到来心情特别开心,脸上

  • 北新路桥集团北新融建公司双钱一标项目组织

    北新路桥集团北新融建公司双钱一标项目组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为进一步推进项目廉洁文化建设,丰富廉洁教育形式,提升项目职工的幸福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节日文化,9月12日,北新路桥集团北新融建公司

  • 宛城区汉冶街道:开展全国“质量月”诚信教

    宛城区汉冶街道:开展全国“质量月”诚信教

    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产品质量的认识意识,促进全社会对质量的重视和追求。近日,汉冶街道北关社区召集辖区居民、门店商户、企业单位开展:全国“质量月”诚信教育活动宣讲活

  • 南阳市宛城区溧河街道:多举措开展国家网络

    南阳市宛城区溧河街道:多举措开展国家网络

    2024年9月9日至9月15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为进一步宣传网络安全知识、普及网络安全常识、增强居民网络安全意识,营造安全、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南阳市宛城

  • 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南阳市宛城区

    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南阳市宛城区

    9月9日,以“网络安全为人民 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的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南阳市宛城区活动正式启动,同时举办全区网络安全专题培训,深入宣传国家网络安全有

  • 宛城区汉冶街道:开展燃气安全隐患排查 筑

    宛城区汉冶街道:开展燃气安全隐患排查 筑

    近日,汉冶街道综合执法中队联合区燃气专班等相关单位开展燃气安全隐患排查,强力推进“瓶改管”、“瓶改电”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排查过程中,工作人员按照“全覆

  • 宛城区汉冶街道:优质服务送上门 营商、助

    宛城区汉冶街道:优质服务送上门 营商、助

    2024 年 9 月,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汉冶街道积极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万人助万企宣传活动,针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加快电商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电商蓬勃发

  • 南阳市宛城区:“智慧城管”显情怀

    南阳市宛城区:“智慧城管”显情怀

    几分钟前的垃圾外溢,转眼已经打扫干净;下午发现的下水井盖破损,当天就被更换了……如此快速的反应,得益于河南省南阳市智慧城管指挥中心建立起的“智慧城管”平台,它可

详细内容

走出课堂提问的误区

走出课堂提问的误区

---福建省宁德市教育局薛赞祥

 

课堂提问作为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已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领域中生根开花,为广大教师所提倡和运用。但是,出于各方面原因,目前仍有相当多的教师在实践中陷人课堂提问的种种误区,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本文试对课堂提问的八种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与读者商讨。

一、陷入哗众取宠的误区,使学生一知半解

有些教师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两者简单地等同起来,认为“问”就是“启发”,导致课堂教学“满堂问”,过多地提出没有思维价值的简单问题。诸如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等,造成满堂课尽是学生震耳欲聋的“回音”。这种哗众取宠的现象,从表面上看似乎“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学生思维并没有真正展开,对知识仍是一知半解。长此以往,反而会使学生养成轻浮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惰性。提问式教学贯彻启发式教学教学的有效手 ,但不能片面地把提问式教学等同于启发式教学。提问是否达到启发的效果,关键在于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也就是说,“问”是为了“思”,如果教师的“问”不能引起学生的“思”,那就等于白问,或者不如不问。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陷入含糊其辞的误区,使学生如坠烟雾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不是事先设计推敲好,而是临时讲到哪、想到哪就问到哪。这种仓促提出的问题,往往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致使学生如坠烟雾,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使学生思维误入歧途。如一位教师在复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将3+3+3+3改写成乘法算式3x4后,问:“为什么把3放在前面?3是什么数?”这里的第二问就很难回答,是回答“3是相同加数”,还是回答“3是被乘数”?教师提出的问题导向不明,学生摸不着头脑,既浪费了时间,更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改为问:“乘号前面是连加算式中的什么数?在乘法算式中叫什么?”这样就具体明确了,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也问到了相同加数和被乘数的联系与区别的关键处。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达到为学生的思维行进设置“路标”与开辟“捷径”的目的。特别是语言要简明易懂,具体而不笼统,浅易而不晦涩,使学生易回忆、易归纳、易口头表达。

三、陷入单调刻板的误区,使学生兴味索然

有些教师课前没有深人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仓促上阵,课堂提问单调刻板,使学生兴味索然,导致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元、角、分的计算”时,一成不变地提问学生,如“3分+5分等于多少”、“9角-4角等于多少”、“1角-7分等于多少”等等。这样单调乏味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大脑皮层抑制,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涣散,其效果之差是不难想像的。如果变换不同角度,如采用“小营业员”、“病题求医”等方式来提问,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随之提高了,其效果肯定好得多。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依据教材特点,构思出新颖别致、富有情趣的问题来“迷”住学生,从而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王国。

四、陷入浮光掠影的误区,使学生浅尝辄止

有些教师可能是为了节约时间,往往在提问后立即叫学生回答,弄得学生手足无措。更有些教师连珠炮似的发问,一问未了又是一问,一问刚完再来一问,使学生应接不暇。结果导致学生在这种快节奏的问答中,来不及进行深入缜密的思考,或来不及组织好表达思维结果的语言,造成课堂上常常是“少数优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局面,而且细观少数优生的回答,很多也显得认识肤浅,语言重复无序。这样的提问,造成学生无法深人思考,无法探究问题的实质,浅尝辄止,其智力发展必然受到限制。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思维萎缩。作为教师,问题提出之后,不宜急于指名学生回答,要留给学生思考问题所需的时间。听取学生回答时,要有耐心,学生一时答不到点子上,教师要启发点拨,把问题作若干次转化,直至最后圆满解决。特别是前后问题之间要有思维的“休止”来供学生认真地思考,或从上一个问题自然地转入对下一个问题的思考,这样才能便于学生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细致乃至多样而有创见的思考,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和组织准确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陷入越俎代庖的误区,使学生不知所以

有些教师怕讲课过程中出现问题,总希望课上得一帆风顺、平平安安。为此,教师处处为学生“搭好桥”、“铺平路”,设计的问题总是简单直接,致使学生“伸手可及”。即便是稍难的问题,也是在教师“自问自答”中走过场。这种越俎代庖的现象,容易使学生知其然。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知识的“窄化”和思维的“僵化”。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出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练习3. 22÷14,然后出示除数是小数的计算题3. 22÷0. 14,问学生:“这道算式与上面一道算式有什么不同?要使除数变成整数,小数点应该怎样移动?除数的小数点去掉了,要使商不变,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怎样移动”。其中最后两问实属暗示结果的提问,有启迪学生主动思维来获取新知,而是由教师包办替。这样获得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是没有“活性的”,容易被遗忘或“漂离”。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真贯彻启发性原则,不仅要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更要使学生知道结论是怎样得来的。

六、陷入揠苗助长的误区,使学生适得其反

有些教师平时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个别差异等实际情况不甚了解,加上课堂教学中急于求成、期望过高的心理,所提问题的难度、坡度、深度往往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学生不知所云、一筹莫展。这样既损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延误了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加法例题”后,问学生:“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是什么?”几经催促,学生仍是无言以对。显然,这样的问题脱离学生实际,不仅要求过高,而且太抽象。如果改为先问学生:“在列竖式计算中,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应该怎么办?”再问学生:“和的小数点要点在哪里?”最后要求学生概括、这样“小数加法法则”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因此、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量力而问,所提问题要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跳一跳,摘得到”。当然,这里的“跳一跳”是指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而“摘得到”是指难度要有一定的限度,使学生“伸手不及,跳而可获”,否则就会欲速而不达,适得其反。

七、陷入变相体罚的误区,使学生望而生畏

有些教师借提问之机,实行惩罚。如对学生一时答不出或答错,常常是严厉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给学生一个“难堪”,似乎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追求进步。殊不知,教师这种粗暴的做法大大地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与人格,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丧失殆尽,与教师的对抗情绪也随之越加强烈,其结果是“破罐子破摔”,在教师的指责和同伴的鄙视中走向沉沦。江苏省特级教师苏丹给自己制定的信条是:“让每一个被提问的学生都体面地坐下。”借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思维的积极性。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站起来说“不懂”、“不会”时,教师由于怕耽误时间,随即叫他“坐下”,转而去叫一个优生回答了事。有经验的教师就不会放弃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学生,他们尽力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努力作答,即使是一无所知,也是请他先坐下,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类似的问题,只要学生能答得出来,还要适当地给予表扬,增强下一次回答问题的信心,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与关心,从而激发努力进取的力量和勇气。

八、陷入草草收场的误区,使学生收效甚微

有些教师认为课堂问答经过学生一番紧张思考、讨论、争辩后,学生的模糊认识已得到澄清,深奥的数学知识已得到了理解,就草草收场,马虎了事。殊不知,这种做法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是因为小学生毕竟还处于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的回答一般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的,有的回答比较粗糙、不够精确,甚至还有某些错误。对此,教师如果草草收场,就有可能使鉴别力差的学生正误不分。因此,提问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总结,对问题的答案作出明确的结论,并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优劣。特别是对于传授新知过程中的提问,更应该注意做好总结工作,点明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都有所“猎取”,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此外,有些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没有系统性,“东一锄头,西一棒”,导致学生思维混乱,不得要领。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前后呼应、彼此衔接、环环相扣,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得出正确的结论。还有一些教师忽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乱点鸳鸯谱”,导致差生回答难的问题,优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人为地制造课堂障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和提高。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在线留言
人员查询
中广视网版权所有
|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投稿邮箱zgszxwz@126.com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豫)字第01159号
|
|
|
|
|
|
|
|
|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600267267
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