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孩子,老师为你抬高“一厘米”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老师们还是有很多“一厘米”的主权,即或是遇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时,我们淡化功利思想,仍然可以给学生抬高“一厘米”,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老师,我要抄多少遍?”青双手摊开错了许多题的作业本,一脸真诚地问道。听到这句话,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从小学毕业刚上初中七年级的孩子,真难以一下子转过这个弯来。他们的习惯特差,其中很重要的当属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有时嘴里偷偷含着一颗糖,让糖从左腮慢慢移到右腮;没有做笔记的习惯;下课铃声一响,老师前脚走出教室,他们后脚就跟了出来,此时未做完的笔记和作业都丢开了,等课代表来催收作业时就胡乱做一下。作业的正确率和书写的工整度就可想而知了。 为改掉学生作业拖交、不交和做错的现象,我亲自制订了几条规则,就是罚做作业的遍数,明文公示出来。于是学生知道了自己在哪里出现了问题,应该受到什么惩罚。为了加大惩戒力度,我又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一个组的作业催交。如果有人没交,整个小组在吃饭前都留下来,督促、指导他做好。 规则刚刚颁布的前几天,还有效果,但后来做错的学生越来越多。我就坚持罚他们做作业的遍数。这样,我和学生开展了拉锯战。每次作业都有学生做错的,我每次都苦口婆心地再讲。他们再做,我再批改。这样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我身心疲惫,孩子们也疲于应付。 那天,又是一个学生错题连连的日子,我怒气冲冲地走进教室,恶狠狠地叫出作业出错的学生,一个一个订正。 青又来了,看看自己的作业,她一脸苦笑。青是一个学习成绩比较糟糕的孩子,但心态很好,笑容经常挂在脸上,作业错了也不急,重做作业也不烦。此刻,她双手摊开满是错题的作业本,问我重做多少遍,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重做这么多的遍数,能有时间吗?重做了有效吗?重做这些作业时,其他的学习任务怎么办?我望着那张稚嫩的、越来越模糊的脸庞,内心隐隐作痛,因为我想起了我的女儿…… 女儿今年正读高三,读初中时成绩很好,总是班上的前几名。她初中的毕业成绩也很优秀,于是被录取到市里的重点中学。当时我有点犹豫,是在县里读高中,还是到市里读呢?高中和初中不一样,初中成绩好的同学到了高中不一定仍然好,加上市里的重点中学优秀学生云集,所以女儿的成绩有可能是“垫底”。女儿思考再三,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最后还是去了市里。后来她的学习成绩果然与我们担忧的一样,她虽然是在重点班,但都是排在班上的末位。我想,女儿在班上是不是也面临和青一样的处境呢? 瞬间,青的脸庞在我视线里变得越来越清晰,我打了一个寒战,说:“青,你今天不抄了吧。”青问:“老师,为什么啊?你不管我了?”青的这句话让我的心更痛了。我说:“那好吧,我给你讲一个错题。你今天只更正这个题。”我选择了其中一个简单的题,再次讲解之后,青终于听明白了,一蹦一跳地回去更正作业了。 晚上,我一直在想,到底该用什么方法来对待这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呢?是我自己的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上出现了问题?我开始反思……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其自身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存在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差异,我们的教育教学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个性差异,其实就是教师的鼻祖孔子说的“因材施教”。我们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一轮又一轮,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了再创新,你方唱罢我又登台,或东西联营,或南北同创,学习课改名校、学习课改名师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却把我们祖先提出的优秀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冷落在角落。 学校、教师整齐划一的要求,家长不顾学生基础的单一的超高期望,社会僵硬死板的招录、用工制度,共同把我们的教育逼上了一条狭隘的轨道,使我们的教育失去了快乐,失去了活力,只剩下冰冷的分数。学生学习痛苦,教师工作辛苦,我们的学校变成了痛苦的深渊。 心痛不如行动。我回到了现实,回到冷静分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如何培养的问题上来。我私底下找了几个学习成绩好和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聊天。原来,同学们没有其他大的问题,主要是在学习上没有上进心,能拖则拖,能躲就躲,一门心思想着玩。有的同学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玩遥控车,有的喜欢看小说…… 我想,同学们玩的都是爱好,有的甚至玩成了特长。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学习之道,为何不来个正面引导、疏而不堵呢? 先从我这一学科开始,我实施作业任务分层要求,布置一个基本的作业量,能力强的就多做一点,以前那些经常拖交作业的同学就少做一点。我把全班分成了七个作业小组,小组组长负责作业的提醒、检查,把作业收齐后交到我这里。我在办公桌上放置了七个牌子,哪个小组第一个交就自动地拿走一号牌,其他小组依次类推。在教室后面墙上,我贴着作业完成情况表,小组长交完作业后就填写上本组本次完成的序号。作业批改完后,我再将全对的人数也填在相应的小组内,一月一汇总、小结。 我的分层作业布置逐渐提高了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也让我慢慢理解了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在第二届“WE教育国际论坛”上说教师是“引路人”而不是“指路人”的含意。教师作为引路人,要蹲下身子,和学生一道学习,和学生一道去探索未来世界的奥秘。我想,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还要做学生生活的引路人。 针对同学们爱玩的现象,我想让他们玩出规范,玩出特长,玩出水平。我把班上同学划分成文学、体育、科技等兴趣小组,每周集中开展一次活动。若遇到学校统一开展社团活动,则与学校合并进行。为将同学们完成作业的情况和玩联系起来,我规定,哪个小组作业完成的情况好,我就和哪个小组一起玩,一周变化一次。 改变作业布置方式和重视同学们的兴趣爱好还真的改变了很多同学的不良习惯,学习风气日渐好转,班上其他学科的教师也主动尝试这一做法。 班上学习风气的改善,激发了我深层次的思考。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经常争辩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的长短。其实,无原则的赏识教育不是好的教育,也不一定都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离开了教育惩戒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在必要的情境下可以实施教育惩戒,但赏识教育比惩戒教育更有温度,更富有生命色彩,更能体现教师是“引路人”这一角色。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选择其实只有一念差,我们换个角度看待学生的不足,有时就变成了优点,在教育方式上就可以由惩戒教育换成赏识教育了。 朱永通在其著作《教育的细节》中描述了一个“一厘米之变”的教育原理:柏林墙倒塌前两年,东德的卫兵亨里奇,射杀了一名企图越墙逃往西德的青年克利斯。1992年2月,在统一后的柏林法庭上,亨里奇受到审判。被告律师辩称,亨里奇只是在执行命令,而没有选择的权利,所以罪不在他。但是法官说,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然而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就是你应该自动承担的良心义务。朱永通说:“把枪口抬高一厘米,往往使很多事情的因果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教育的规则很多,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也很高,所以我们老师经常用统一严格的要求强化学生的学习,以期获得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但往往出现事与愿违的局面。此时老师们进行反思,总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严格要求是对学生的好,却没有认识到“一厘米”之变的教育功效。在学习要求上,针对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抬高“一厘米”既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也符合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老师们还是有很多“一厘米”的主权,即或是遇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时,我们淡化功利思想,仍然可以给学生抬高“一厘米”,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