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波头逐“新”篇

微信截图_20231220124735_副本.png

微信图片_20140404025523.jpg

       东南网3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贤强 林丽明 廖丽萍 林泽贵)春光明媚,鹭岛“新”意盎然。从加速建设的马銮湾智慧科技产业园,到紧锣密鼓推进天马光电子8.6代新型面板产线项目;从新年发布16条重磅举措,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到厦门大学“发现锂硫电池界面电荷存储聚集反应新机制”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厦门以拼抢之势真抓实干,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四梁八柱。于厦门而言,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抢滩、未来产业争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无疑是一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产业发展竞速赛。在竞逐中奋勇争先,厦门如何破题,又“新”在何处?焕新:数字引领先进制造业跃迁。在一个个智慧工厂里,蕴藏着厦门新质生产力的活力密码。夜幕降临,位于火炬(翔安)产业区的友达光电厂区,灯光次第关闭,却依然生产不停,繁忙不减——超1万平方米的原料仓库内,无人搬运车在货架间灵活穿行;生产车间内,几十个机械手臂翻转、挥舞,井然有序接力作业,仅需20秒时间,清洗、点胶等十几道工序一气呵成……“从物料的入库、搬运、发料到盘点,全程都可实现无人干预,关灯作业,搬运效率提升了30%,人力成本也节省了60%以上。”友达光电仓储主管程满珍表示。“黑灯工厂”,大部分工作由机器人或其他智能设备不分昼夜完成,具有全天运营、高效、精准和灵活度高的特点。近年来,厦门以“黑灯工厂”为代表的智能制造通过数字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成生产力的跃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当前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我们坚持市场驱动和政策推动‘双管齐下’,数字化转型以‘智’促‘新’。”厦门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厦门市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工作,将其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今年1月,厦门市发布了《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若干措施》,出台十条举措,加快企业数字转型。去年,厦门入选全国首批30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拟定600家中小企业和30余家服务商参与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厦门共有7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14个优秀场景。“随着制造向‘智造’迈进,公司的平均交货周期由原来的65天缩短到35天,产品的整体制造成本下降了6%;2023年,公司生产运营效率提升了20%,仅自动在线检测这一个点就为公司每年节省近350万元的成本。”普为光电总经理卢福星列出一组数据,企业生产提效一目了然。作为国内最早的LED制造企业之一,普为光电搭乘厦门培育光电产业战略目标的东风,成为行业佼佼者,产品远销日本、德国、美国等市场,其中对日本的出口量占行业第一。如今,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企业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抓手。“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企业而言,就是发力数字化、专利化、品牌化。”卢福星说。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占厦门GDP的比重达到近六成。对厦门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立足自身实际和比较优势,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厦门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数据显示,2023年,厦门全市数字经济规模已超4500亿元;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600家,累计超4200家,占全省30%;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40%,科技集群、科技强度分别跃升至全球城市第80位和第81位。向新:战略性新兴产业跑出“独角兽”。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传统产业焕“新”蝶变,夯实发展动能之基。新兴产业以“新”出彩,引领动能之变。不久前,海辰储能发布全球首款长时储能专用电池——MIC 1130Ah,这款电池的循环寿命达1.5万次,可将储能直流侧系统的成本降低25%。这家成立仅4年多的储能领域新贵,去年产值便突破100亿元,成为厦门首家“独角兽”企业,实现了福建省在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零”的突破。“创新是海辰储能的核心竞争力。落户厦门以来,海辰储能始终深耕储能电池关键技术领域,将储能产品做到极致,持续确保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输出。”海辰储能联合创始人、总裁王鹏程自豪地说,企业全球专利申请数量超过2800项,产品广泛应用于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交付项目数量累计超150个。新质生产力的“左手”是创新,“右手”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厦门并非天生自带“新能源”基因,却能崛起储能“黑马”,靠的正是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与规划布局。“2019年,我们刚落地厦门时,储能行业还是一个蓝海市场,但厦门基于对世界能源结构改变的判断,非常坚定地支持企业发展。”王鹏程说。新能源产业是推动能源变革、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产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厦门将目光瞄向锂电池,超前谋划,招大引强。锚定方位,众志成城。得益于厦门打造新能源创新之城的雄心和行动,在厦门时代、中创新航、海辰储能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下,产业链上游企业都聚集在方圆5公里之内的土地上,逐渐形成高效协同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快速崛起,在厦门这片热土,一个“绿色经济”新增长极迅速出圈。统计显示,2023年1—11月,厦门新能源产业累计工业总产值比2022年同期增长32.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2个百分点,成为对厦门工业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创新驱动下,新能源产业得以“强链聚变”,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则厚积薄发。全球最大的钨丝生产基地、全球第三大(中国最大)薄规格铝箔生产商、全球现有最大的BOPA膜材生产基地……多年来,以厦钨新能源、厦顺铝箔、长塑实业、当盛新材料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厦门新材料产业链集群态势初步显现,形成特种金属及功能材料、光电信息材料、先进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碳材料五大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格局,多项产品技术在世界新材料产业舞台上绽放光彩。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同样从一张白纸起步,历经20年的培育渐成规模。全市集聚1400多家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企业,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力争突破1500亿元。如今,翻开厦门产业图谱,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文旅创意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劲韧性跃然纸上,引领作用益发凸显,正逐步形成厦门经济的新增长点、新增长极。据统计,2023年,厦门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649.1亿元,占厦门工业总产值31.3%。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新旧动能转换关口,厦门精准把握“时”与“势”,提出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产业新支柱,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向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聚集。截至目前,厦门已拥有16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它们掌握“独门绝技”,贡献了关键技术和产品,成为厦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谋新:未来产业加速布局抢先机。不论是先进制造业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厦门如今的特色优势,都得益于前瞻布局的战略眼光。在科技创新的竞逐中,厦门着力谋划“超前一步”,向“未来”要“空间”。早在2019年,厦门就前瞻布局,启动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当前,围绕“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厦门正积极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前沿战略材料、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深海空天开发6个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的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也是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过去由于制氢环境条件要求苛刻,需要稀缺的贵金属材料,装备制造成本高昂。明确产业化目标,聚力科研攻关,嘉庚创新实验室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兆瓦级PEM(质子交换膜)制氢装备新产品去年成功问世,成为制氢技术领域的一大突破。“PEM电解水制氢行业的国产化、自主化非常关键,如果我们的仪器和核心材料不能自主生产,成本就很难下降,就会被‘卡脖子’。”嘉庚创新实验室PEM制氢项目负责人、鹭岛氢能(厦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陶华冰介绍。这一科研成果落地孵化的鹭岛氢能(厦门)科技有限公司,主攻PEM电解水制氢领域,让制氢生产成本快速下降,效率进一步提升。目前,其技术能力和产品关键指标已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谁能抢占未来产业,就能赢得发展先机。”在厦门市科技局局长孔曙光看来,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的未来产业,一头连着高校等科研院所,一头对接企业和市场需求,既能锻造产业优势,提升国际化竞争力,也能激活民营经济,积蓄发展后劲。据统计,嘉庚创新实验室自2019年成立以来,攻克碱性电解水制氢等20项关键技术,转化专利32项,还自主孵化创办华商厦庚等15家科技型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一年前,“厦门科技壹号”卫星成功发射,与此前成功入轨的“厦门·天卫科技壹号”先导星形成有效组网,意味着厦门在航天遥感应用领域商业化、产业化发展迈出坚实一步。如今,卫星“天眼”已广泛应用于智慧海洋、智慧农业、应急管理等领域,为智慧厦门提供海量遥感数据服务。“在海洋海事领域,卫星遥感能够对海洋测绘、海洋赤潮、海洋溢油、船只等进行监测评估。而在农业领域,高光谱卫星能够更加精细地划分种植物的种类,实现周期性监测。”厦门天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游琴娓娓道来。今年4月初,天卫科技还将发射天卫“03星”,形成从“一”到“多”的卫星组网,进一步助力智慧城市建设。以航天技术创新为驱动,目前,天卫科技已筹建卫星工厂,预计年产卫星100颗。一组组数据振奋人心,一系列创新催人奋进。“新”潮澎湃,蓄势破题,作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厦门正抢机遇、强优势、挖潜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奋力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塑造创新发展的新优势。


0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特别声明:本文为中广视网平台“中广视网”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广视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电脑端手机端 地方端

联系我们| 招聘| 网站声明|免责条款| 注册/登录

中广视网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投稿邮箱zgszxwz@126.com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字第01159号 |食安许可证编号:JY14113030120058|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豫ICP备19043509号-1 

中央网信办家广播电视总 | 人民网 新华网

视网 求实网  学习强国 | 中广视网





取消
技术支持: 商联网